打印

[动作] 唐山大地震/余震

0
现在开始下载,上街买纸巾去。楼主真神了!分外感谢!红心送上。

TOP

0
一看截图就知道就是好的版本,呵呵,太感谢楼主了!

TOP

0
刚出来就有了啊,谢谢分享 看看刚哥的力作

TOP

0
中國這種災難題材的片子這個應該是首部吧。

TOP

0
比较清楚,算TC版,比DVD稍差。

昨天还准备去影院看呢,谁知道已经没票了,哈哈哈,今天就可以看免费的,爽!!!

TOP

0
感谢了,正好去旅游时在路上看下,呵呵!送花一朵!

TOP

0
这么好的片子一定要看,非常感谢楼主,这么快就出来了,好高兴啊。

TOP

0
很期待啊 谢谢这么早就分享了! 辛苦了~~~

TOP

0
感谢楼主,这么快就提供好片子,一直很期待,红心送上

TOP

0
影评:《唐山大地震》的十大恶心处

《唐山大地震》其实是一个挂着大地震幌子的流水帐作业。在试映的时候,媒体记者谎称影院里哭声一片,其实后有良心的媒体说,这不过是一种忽悠人的谎言。
如果说这样的电影,也能感动人,那么,是太低估了观众。
如果说这样的电影是献给唐山人的,那么,倒不如说这个电影是对唐山人的污辱与丑化。
这个电影的感动人之处,几乎很少见到,但恶心之处,却如骨梗喉,不得不说。
恶心一:地震前的做爱
影片里的父亲与母亲说到孩子,不知怎么的,突然间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欲,迫不及待地爬到车子的后车厢里。
然后元妮说:“全唐山就咱俩干这事。”
“车震门”事件发生,然后是大地报复似地发生地震。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突然降临了。而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正似乎是这不适当、不恰当的“干这事”引起了雷霆震怒,大地发威。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灾难前的发生一刹那,要让镜头对准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一直与不洁相连在一起的性交。
《2012》中发生的毁灭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主人公们有在床上干这事吗?《后天》中有如此吗?
我们回过头看看好莱坞电影里,像《但丁峰》、《龙卷风》等等,当里面的灾难不期而至之前,有没有主人公迫不及待地发生性关系?
似乎没有。但《唐山大地震》却用这个少儿不宜的镜头,开始了灾难的前奏,骨子里透出冯小刚挥之不去的低俗趣味。
恶心二:抢冰棍的邻居小孩
影片里,当父亲给钱让姐弟俩去买冰棍的时候,邻居的一个大小孩突然冲上来,抢了弟弟的冰棍,然后姐姐反戈一击,推倒了那个抢冰棍的小男孩。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一个情节。是想说明,唐山的小孩就是如此地充满着暴力的抢劫属性?是这个城市的未来一代充满着残忍的习惯?是因为当年生活的贫穷?但即使如此,也不应该导致这种公然在光天化日抢劫行为的发生。
电影既然在灾难发生前的有限篇幅里,就表现了唐山的现实生活里,充满着危机与恐惧,让姐弟俩不敢在外面呆上片刻,那么,唐山这个城市,由里到外都是不安全的。在外面,面临着别人的抢劫,回到家里,面对的是灭顶之灾。那么,唐山在影片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恐怖之地。
冯小刚,你对得起唐山人民吗?
恶心三:母亲的选择
母亲是重男轻女,影片里有一个细节,当女儿与儿子一抱着电风扇回家的时候,母亲只有一个什么食物,但是没有给女儿,而是给儿子,说只有一个,当时女儿的表情是相当不悦的。
其实母亲完全在这一点上把那个食物分成两半边,给儿女各半边,就可以解决这种偏心的问题。
电影工于心计地设置了一个二难的选择命题:一块石板的一头,各压着一个儿子与女儿,只能救一个,母亲必须面临着痛苦的选择。
这是电影的眼。但这个眼的合理性却令人质疑。这一点上,我们姑且相信电影这个重要的“眼”的设置。电影意图通过个伏笔,埋伏下一个灾难对人生的影响。
母亲在电影里作出了选择,并且沉沉地伤害了女儿。而实际上,在民间流传着许多这样的二难选择题,比如其中有救老婆还是救母校的选择题。但这种选择题从来没有人真的却面对,中国人采取的办法就是回避,是让事态自己发展。
而在影片里却过于严酷地强调了母亲的选择。她清晰地表达了选择“弟弟”。一个母亲,在此刻会无所适从,会作出一个真正的符合母亲身份的选择。
但这样一来,电影就无法编演下去,于是,母亲为了编导的需要,进行了一次恶心的选择。
其实在天灾面前,人是无法选择的,但电影恶心之处,就在于,它把天灾转化人祸的选择。母亲在地震中本身是受害者,但在电影里,她却成了一个害人者,是害死女儿的人。电影就这样巧妙地转移了灾难的因果逻辑线,而把控诉的焦点对准了母亲。
这是编导的可恶与恶心所在。
恶心四:养母的暧昧
影片中姐姐长大后,一天夜里做恶梦,继父亲为她按摩,其实这个场面是好温馨的,说明了父女俩达到了一种融洽的地步,但继母却对继父抱怨说,他穿着不雅,似乎继父对着女儿有着非份之想似的。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表现王登对这对有恩于她的继父母的感激之情,反而因为她的存在,导致了继父母之间的争吵。
其实整个电影看下来,最令人可怜的是陈道明扮演的继父。他对女儿无私的奉献,却没有对女儿产生向心力。
后来女儿在学校里早恋、怀孕,莫名其妙地失踪,再嫁给外国人,都没有看到她对养父母的那种报恩的思想。
恶心五:讴歌母亲身上的封建道德
影片里充满着一种封建的道德说教,在此基础上,虚设了影片里的母亲的所谓崇高与伟大。其中母亲有一段对儿子的独白,基本把她的守节动机表露无遗:“你爸拿命换的我,要不是他拽我一下我就进去了。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啊?我一辈子都给当媳妇,我一点都不亏。”
这简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最民间版本。
在影片最后,母亲在墓地处再次对儿女说:“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更对不起你们了。我没有办法原谅自己。”
为什么母亲不能过得花红柳绿?电影在用一种奇怪的道德尺子来制造这种灭情除欲的道德贞节坊。

恶心六:王登两年不回家
陈道明到女儿的学院看王登。发现里面女儿与一个男青年厮守在一起,从他们开门后匆匆整衣的动作来看,里面基本是一场“艳照门”的情节。
陈道明此次来,是来告知女儿,她的养母不行了,希望她回去看看,而这个唐山的孤儿呢,却在宿舍里过早地品尝着禁果。
她有没有对养父母的感恩之情?没有看出来。她应该懂得,自己的亲生母亲选择了对她的弃守,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母却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她应该懂得这种感情对于她的一生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她都应该无所顾忌地去珍惜这种情感,而她,却似乎从小到大,都违拗着养父母的意志。继父让她去看电影,她执意地离开继父母,只身离去,其实养父母也是意图带着长大成人的女儿在公共场所显摆一下,展现一下他们收养一个孩子所获得的理所当然的天伦之乐,但这一切,影片里的女儿却毫不知趣地剥夺了。
后来继父提及要带王登到唐山去一趟,他自己开车,但王登却冷漠地回绝了。继父实际上非常尊重她的出身来源,毫不回避她的乡土身份,愿意让她重温过去的那种亲情,而对这一般养父母来说,是并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王登却没有任何感激。
恶心之七:王登怀孕不打胎是因为唐山人。
王登怀孕段落从她在灵隐寺里祷告开始。男友劝她做人流,这时,一个奇怪的逻辑出现了,就是她的母亲抛弃了孩子,那么,她绝不能像她母亲那样,抛弃孩子,杀死一个生命。
她对着男友说:你不懂唐山人。
不知道这与唐山人有什么关系。唐山有生命丧失之痛,但这与人流的补救措施有什么关系。
难道地震杀手与人流的医院流产,可以划上等号么?
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登的怀孕吧。我不知道她这样行为对得其谁。她的怀孕,应该说是一次意外,或者用电影里的陆毅的话用,叫一次“事故”,她的目的,并不是有意来制造一个生命,来致敬唐山大地震中的生命逝去。因此,可以说,她的怀孕,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欢愉的意外后果。
想想吧,一个唐山孤儿,那么多解放军把她从劣境中救了出来,她的养父母提供了最温暖的关爱,消释她身上的精神上的创伤,但她却在学校里放纵情爱,置养父母于脑后,直到怀孕。
有了孩子,她绝不打掉,因为她是唐山人。
按照她的逻辑,唐山人从不进行流产手术了。
恶心之八:王登的男友竟然旁若无人地打篮球。
影片里的陈道明代表了观众,狠狠地给了王登男友的一个耳光。
唐山大地震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如果说是自然灾难造成了孤儿的产生,那么,影片里的王登的男友,则是另一个悲剧的制造者,他继续在制造着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当然,王登也难逃其责任。男友欲打掉孩子的期望,也许是正确的,至少可以减少一个父母都在的孤儿的存在,但王登在一种奇怪的逻辑作用下,只看到不应该伤害一个腹中的生命,却不知道,她在制造另一个孤儿。她生下孩子,却不能给她一个完整的亲情的爱。她明知自己的失去亲人之爱的痛苦,但她并没有珍惜给下一代人创造一个完整的爱的机会。我想真正的唐山人,更会珍惜这种亲情之爱,他们会斟酌着考虑,如何给下一代人更健康的并不重复自己的圆满的爱。
所以王登执意地退学去生孩子,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吗?电影里回避了王登的女儿的精神创伤,其实这个小女孩没有父亲的尴尬状态,不亚于影片开头王登听到母亲抛弃她所受到的精神痛苦,因为那时候,王登的母亲剥夺了她的生存机会,而王登则在女儿这一环节里,剥夺了女儿享有父亲的机会。
恶心之九:王登嫁给了一个大她十六岁的外国人。
我不适当地想一下,影片里陈道明扮演的继父,比王登大多少岁?
王登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身在加拿大的外国人?
电影里没有交待,这可能是原作者身在加拿大的缘故。
王登可以说是嫁给了一个父亲。而我这时不适当地联想到,王登在长大的时候,父亲对她的复杂的爱,而这种爱,显然被继母甄别出来了,并且“不可理喻”地表达了她的妒意。
在王登远嫁之际,我想到了那个在敬老院里孤独地度过残生的继父。
他的强健的父爱,为什么没有给王登以深刻的印象?而王登在最后,还是去与那个曾经残忍却弃绝她的母亲相认了,电影意图在此大加煽情,但电影显然忘记了另一个值得去感恩与想念的人。那就是王登的继父。
恶心之十:最后的原谅。
有没有可能出现母亲跪在女儿面前说道歉的镜头?
凭常理讲,中国人一般对过去的不快,是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佯装不知,我们不正是熟稔地处理过去令人尴尬的往事的吗?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中国人对待往事处置的习惯。
但电影却偏偏扯着那一个生拉硬扯出来的所谓“选择”的主线,再次在影片最后隆重其事地作了一个大张旗鼓的了结。然后母女相通了,母亲的牺牲,多年的恪守“从一而终”的理念,都获得了意义。电影也圆满地收起了它的虚伪的假惺惺的道德说教。
其实唐山人在震后重新组建家庭有着相当的普遍性,而影片却借母亲之口,礼赞了她的这种弃绝所谓的“花红柳绿”的苦行僧生活,这不是向用继续活下去的韧力去超越灾难的痛苦的唐山人刺了一刀吗?
影片最后出现了一个真实的唐山人在纪念碑前的面孔。那么,这个唐山人后来有没有结婚?如果他结婚了,按照影片里的母亲的逻辑,“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我更对不起你们了?”,那么,真实生活中的唐山人,凭什么要背上电影里“对不起”的虚伪的可耻的“十字架”?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0 11:27